氫能作為零碳能源的重要載體,其發展戰略對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具有關鍵的意義。
氫能匯獲悉,7月19日,“2025零碳產業昌平綠色投資大會”在北京昌平舉行,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彭蘇萍作了《中國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發展戰略研究》的主題報告,深入剖析氫能源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核心地位,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前瞻性學術指引。
彭蘇萍院士指出,預計2030年、2060年我國氫能需求分別達到3715萬噸、1.3億噸,氫能產業向綠氨、綠色甲醇等“泛氫”能源方向發展,氫(泛氫)能源將成為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同時,他還提出四大政策性建議與保障措施,助力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彭蘇萍
氫(泛氫)能源
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氫能產業迎來蓬勃發展,各國通過制定氫能發展規劃,推動氫能產業的實施落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公布氫能戰略的國家和地區超60個,各國氫能發展各具特色。
眾多周知,氫能具有低碳、高效、能源互聯媒介、可儲能、安全可控等顯著優勢,可以在工業、交通、建筑和電力等諸多領域應用。因此,氫能成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其優勢,彭蘇萍院士指出,氫能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靈活消納,有助于促進氫、電、熱多種能源融合互補,以及支撐能源跨地域和跨季節優化配置,同時還助力碳減排、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因此,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據彭蘇萍院士介紹,綠氨是一種零碳排放燃料,作為綠氫的載體,比氫的儲運具有顯著優勢。綠色甲醇具有燃燒高效、排放清潔、可再生等特點,一方面可消納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可解決氫能儲存和運輸的安全性和成本問題。
由于目前主要的商品氫基本都采用壓縮氫氣的方式進行儲存和運輸,但由于氫能不利于存儲,且液化成本高,限制了氫能遠距離輸送。因此,氫能產業向綠氨、綠色甲醇等“泛氫”能源方向發展。
彭蘇萍院士表示,氫(泛氫)能源可作為各能源之間的橋梁,與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聯動,通過部分替代,壓縮化石能源消耗量,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比,豐富能源多元化供應體系,為能源安全保障機制的優化帶來新契機。未來,氫(泛氫)能源將成為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
氫能產業鏈關鍵技術
仍面臨諸多挑戰
彭蘇萍院士表示,當前,全球氫氣產量超過1億噸,主要用于化工精煉、合成氨等領域,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氫氣供需格局保持穩定,化工及煉化用氫快速增長。
在制氫方面,國際上主要以天然氣制氫為主,而中國主要以煤制氫為主,其次才是天然氣制氫和工業副產氫,以及電解水制氫和甲醇制氫。隨著氫能產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制氫,據統計,2024年,我國建成運營項目合計可再生氫產能超12萬噸/年。
在燃料電池方面,從商業應用上來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是當前主要的燃料電池技術路線。在交通領域,氫能船舶或是氫燃料電池示范推廣的下一個“風口”。在儲能領域,氫儲能適于大容量、長周期可再生能源消納,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有力支撐。
加氫站方面,我國已具有35MPa加氫站關鍵技術與裝備集成能力,但關鍵指標與國外還存在一定差距,70MPa和液氫加氫站技術及裝備空白領域較多,核心材料和設備仍依賴進口。彭蘇萍院士表示,希望今后加氫站技術逐步成熟。
談及當前氫能產業鏈關鍵技術面臨哪些挑戰,彭蘇萍院士指出,首先是質子交換膜、膜電極、貴金屬(鉑、銥)催化劑等原材料自主化產品面臨產能規模不足、產品性能亟待提升。其次是加氫槍套管材料、氫密封材料、低溫金屬材料、高效冷絕緣材料、高強度碳纖維、碳紙等多種材料工藝應用依賴進口,國內整體處于技術引進和研發階段。最后是摻氫/燃氫輪機、氫透平膨脹機、大容量液氫球罐等關鍵裝備在設計制造工藝、性能指標等方面與國外差距較大,此外在電解水制氫技術方面未來發展重點任務是高效、長壽命和低成本。
四大政策性建議與保障措施
助力氫能產業發展
談到如何發展氫能產業,彭蘇萍院士表示,未來10-20年將是我國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需緊密聯系我國能源發展實際,從戰略、政策、技術、資金、國際合作等方面積極謀劃,通過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助力實現氫能源與燃料電池高質量發展。
他還指出,在成本可控且技術成熟的條件下,氫氨醇能源化應用將得到擴張。燃燒發電、航運燃料等新應用領域有望成為泛氫能源消費的新增長極,預計在2035年后迎來快速發展。同時,2030年,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預計達到3715萬噸,2060年,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增至1.3億噸左右。
在此,他提出四大政策性建議與保障措施。
(一)加大氫(泛氫)能源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從市場需求出發,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建設協同創新平臺,重點突破燃料電池發電和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技術。
圍繞泛氫能源全產業鏈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盡快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關鍵裝備研發制造,加快國產自主化裝備推廣應用。
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協同攻克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避免同質化、無序化。
(二)推動氫(泛氫)能源發展耦合工業領域深度脫碳
在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豐富的地區,建設規模化綠氫制取與煤化工、石油煉化耦合一體化生產基地,利用綠氫生產低碳化工、石油產品。
鋼鐵企業應聯合上游制氫產業進行協同創新,開展氫冶金產業鏈示范,推動清潔低碳氫在國內冶金行業規模化應用。
在可再生能源豐富的沙戈荒地區,發展以固體氧化物電解池技術為基礎的能源化工電轉X技術,建設規模化綠氫化工基地,將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轉化為綠氨、綠甲醇等泛氫產品,通過成熟的儲運方式輸送到使用端,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制合成氨、甲醇等。
(三)推動氫(泛氫)能源發展與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深入融合
重點關注氫能發展對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影響,深入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制氫(含泛氫)規模化接入電網影響研究,保障能源安全,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制氫與電網友好互動、協同發展。
穩步扎實推進電氫耦合綜合示范工程建設,強化電氫協同試驗檢測平臺建設,布局國家級電氫耦合試驗檢測基地,開展技術路線研究及驗證,促進工程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
重點關注波動性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長周期氫儲能、高比例煤摻氨等核心技術研發,穩步增加科研投入強度。
(四)加強以氫(泛氫)能源為基礎的基礎設施建設
充分結合我國當前氫氣與天然氣的資源與市場特點,充分考慮副產氫和電解水制氫的外輸需求、天然氣管道路由、用氫市場分布等,形成我國近中遠期的氫氣管道布局思路,推動國家氫能管網規劃。
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并加快示范工程建設。倡導改造現存加油站、加氣站和充電站,增設加氫功能,降本縮時,構筑全國氫能網絡。依托油氣企業現有的油氣物流配送體系,建立氫能物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