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浦江畔到西北戈壁
從東海之濱到嶺南大地
上海電氣的綠色種子正遍地開花
......
風電——
從“跟跑”到“趕超”的蛻變
在東海大橋附近,一排排百米高的風力發電機巍然矗立,巨大的葉片在海風的吹拂下緩緩旋轉。不久前,由上海電氣參與建設的東海大橋二期風電項目,剛剛獲評“上海市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創新案例”,成為中國海上風電“從0到1”的一個縮影。

“剛開始做風電那會兒,我們的多數部件還依賴進口,現在我們不僅實現了國產化率95%以上,部分技術指標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程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曹廣啟坦言。這位在風電行業耕耘十余載的“老兵”親歷了上海電氣風電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感慨良多。
截至2024年末,上海電氣海上風機累計裝機容量已達11.88GW,繼續保持海上風機霸主地位。從渤海之濱到儋崖海角,上海電氣的海上風機遍布沿岸,其中多達7個風電場被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評為“2024年無故障風電場管理成果”。同時,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多元化和產業鏈整合,上海電氣已從海洋向內陸風電市場進行戰略延伸。依托技術反哺?,上海電氣將海上大容量機組研發經驗遷移至陸上,同步開發低風速機型,已形成覆蓋1.25~11MW、應對多種復雜地形的陸上產品矩陣。

“征戰”多年,上海電氣已構建起風資源預測、整機系統設計、基于模型的智能控制技術、大型碳纖維葉片、傳動鏈、塔架等全套風電核心技術,形成一系列智能風電機組產品和不同氣候環境、場址條件的風電場解決方案。其自主研發的18MW風儲荷網機組已完成滿發測試,最快今年將投入商用,有望成為亞太地區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機之一。
光伏——
異質結技術引領產業升級
不同于風電市場,上海電氣在如火如荼的光伏領域,選擇了差異化競爭路線——高效異質結電池技術。2024年7月,上海電氣恒羲光伏科技公司投產全球首條GW級異質結電池自動化產線,量產效率達到25.7%,每18秒就能下線一套光伏組件,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異質結技術路線理論上能達到28%以上”,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李晨表示,“雖然我們初期投入較大,但長期看更具市場競爭力”。這位90后技術負責人帶領團隊攻克了異質結電池的多項工藝難題,使上海電氣成為國內少數掌握異質結全產業鏈技術的企業。
先進的加工環境造就了優質的產品質量。自2024月12月下旬首件組件產品成功下線以來,上海電氣打造的“黃金尺寸”異質結組件,以其640Wp最大功率和85%以上的雙面發電率,一躍成為業內“新寵”。如今,這些蘊藏著巨大發電量的產品已運用于鹽城外海的中盛黃海漁場,助力當地打造清潔能源發展“新樣本”。

按規劃,上海電氣的異質結電池效率和成本或在2025年末前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并躋身行業第一梯隊。按照公司副總經理胡建波的設想,“我們的產品仍將不斷向著高效率、高功率、高雙面率、高可靠性、低溫度系數、低LID、低PID方向推進,以滿足多場景需求”。
儲能——
全場景解決方案破局行業痛點
在甘肅酒泉的戈壁灘上,一座巨型“空氣罐頭工廠”正悄然改變能源存儲的游戲規則——由上海電氣參與建設的甘肅酒泉300MV壓縮空氣儲能電站,能把低谷期的風電像罐頭食品般封存起來。“這就像給電網配了個超大號充電寶”,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發電機廠副總工程師桑武斌如此比喻,“需要時開閥釋放,一小時就能發好幾十萬度電!”

“壓縮空氣儲能”這個詞,外行人乍聽很新鮮,但在上海電氣內部已是耳熟能詳。早在數年前,上海電氣就聚焦國家需求,加大儲能領域的攻關力度,根據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的個性化客戶需求,多層次開發新型儲能產品,提供多元化的儲能解決方案,并在近兩年時間里開始集中收獲階段性成果。
在全釩液流電池領域,上海電氣同樣實現了重大突破:2024年6月,上海電氣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全球最大單體容量的500kW/2MWh釩鐵液流電池,為推動零碳場景新模式構建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并順利交付了內蒙古能源集團投資的全國單體容量最大儲能電站等多個重點項目。“釩電池雖然能量密度不如鋰電池,但循環壽命達20000次以上,安全性更高,非常適合電網級調峰”,公司總工程師楊霖霖博士解釋道。

上海電氣其實還有后手,其正通過“多技術耦合”模式,力求與多種儲能技術形成“組合牌”:針對電網頻率調節的秒級需求,上海電氣的高速飛輪儲能技術能在毫秒瞬息間,阻斷電壓驟降;在光熱發電領域,上海電氣的熔鹽儲熱技術可實現長時儲能,彌補光伏發電的波動性缺陷。或許不久的將來,釩電池調峰、壓縮空氣儲能、飛輪調頻、熔鹽儲熱……如此搭配,才能有效解決困擾多年的能源領域問題。
氫能——
構建“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
在上海電氣投資建設的洮南項目現場,技術負責人正演示著兩套系統的協同運作:8000Nm3/h的堿性電解系統憑借成本優勢適配風電基荷電源,而200Nm?/h的PEM系統則用秒級響應捕捉可再生能源波動,兩者協同實現了綠氫生產的柔性調節……

2021年開始,上海電氣將氫能作為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路徑上的一個重要抓手,短短四年,上海電氣就在氫能領域占據先機,其產品和服務已涉足電力、交通、化工等領域。“我們不僅造得出綠氫,還要讓人家用得起綠氫”,上海氫器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亮表示,“經過不斷的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目前我們不僅大幅提升了核心部件的性能及可靠性,成本也比國外競品降低三成以上,為后續與諸多場景的深度捆綁提供了保障”。

從自動化裝配線到測試平臺,從電解槽生產線到各零部件生產線,上海電氣在氫能領域的理想抱負遠不止于此。短短兩年時間,上海電氣已在制氫、儲氫、加氫和用氫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拳頭”產品:從質子交換膜電解槽到高壓儲氫罐,再到隔膜壓縮機和綠色化工、摻氫燃機等方面的應用,上海電氣正加速構建起一條圍繞氫能的全產業鏈,從技術突破邁向規模商用。“我們已和法國達飛集團、上港集團簽署綠色甲醇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吳亮的說法,“位于吉林松原的全球規模最大的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使用的也是我們的設備”。
未來
上海電氣將持續發揮
“風光儲氫”協同優勢
聚鏈成群
加速駛向綠色發展的新藍海